我们都知道,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纪,是个高度发展的世纪,是个日益创新的世纪,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。没有创新,一个民族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因此,教师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。而创新能力又以创新思维为基础,没有创新思维,创新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各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然而,许多教师忽略了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。须知,创新思维不是说有就有、说来就来的。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创新思维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,是有一定的基础的。因此,我们在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,必须更加注重构建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。
一、创新思维建立在丰富深厚的知识基础之上
创新思维固然重要,但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淀的基础上,否则就是空想。如果说,创新思维是一枝花,那么,丰厚的知识就是它生长的土壤。而且,知识越多,思维就越活,就越容易产生联想与想象,就越容易迸发灵感的火花,使人有能力迅速抓住许多思想,从而做出更丰富、更合理、更富有独创性的综合。相反,知识越少,思维就越单调、死板、狭窄,创新思维就越难以产生。这也就是所谓厚积方能薄发。当然,这里的“知识”,不仅指专业知识,还包括许多相关知识和社会知识;不仅指系统知识,还包括观察能力、实践能力等。
任何一位教师,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丰富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,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自己知识和素养的条件,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、交流,广采博取,知古晓今,要鼓励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探求,并且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学习活动中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,从而培养他们对现有知识重新组合、再次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二、创新思维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
长期以来,我国的教育十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,但却忽略了作为学习的主体——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培养。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,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创新的潜能,在适当的教育下,可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。遗憾的是,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,是按老师的思维定式进行启发、解释、归纳、总结的,学生很少有机会摆脱教师的思维方式,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、新颖性和创造性。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,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,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。从某方面讲,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、提高自我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。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保护和鼓励学生的个性,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,才能培养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的人才。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:“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。”在学习化的社会里,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“学习”,而并非传统意义的“接受”,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,而是教育的主体,学习的主人,学生的自主性成为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动力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、尊重学生。多给学生些时间,让他们去安排;多给学生些机会,让他们去交流;多给学生些权利,让他们去选择;多给学生些启发,让他们去探究,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切学习活动的“主角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,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。
三、创新思维建立在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基础之上;
古人云:“学贵于思。”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思考的意识,才能有想象、创造的冲动,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灵感。爱因斯坦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话: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,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,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、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,都需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