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研报告更看重数据,通过各式图表(饼图、柱状图、曲线图....)做定量的分析。一般是对过往的总结。
老牌的调研公司这些年生意难做,在大数据面前,传统的调研方式显得有些落后。证券公司、掌握大量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在报告效率方面更快更准。
于是调研公司纷纷开始和行业协会、大企业合作,发挥自己的看家本领,把报告做得更炫更酷,并逐渐向咨询公司的方向做转型。正因为如此,也卯足了劲先拼数量再说。
于是,报告越来越多,看的人有点不够用了。
仔细想想,这也是必然大趋势。一方面是需求方很焦虑,想预知未来;另一方面是供给方很着急,需要通过报告来获取潜在销售机会。
明白了这一点,就能初步根据报告的目的来辨别:
2.哪些报告有价值,哪些没有
大胆说一句,市场上大部分报告的价值是很低的。
首先,前面提到,因为有商业诉求存在,所以很多报告或多或少失去了第三方应有的客观性和权威性。
其次,快速成文的报告,难免会急于求成。往往样本不足,挖掘不深就急着下结论了。比如我前两天看到一份报告,100个网络回复样本就能成一篇报告,主动参与调研的人是怎样的背景、公司性质、从业时间等都没有一一分析,这样的报告还真不敢信。
其中的道理和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民调一样,回答问卷的样本分层有偏差,结果从一开始也许就是错的。
最后,专业调研公司的报告相对客观并有参考价值。因为无论是调研方式、样本的选择、分析方式都是较科学和专业的。
但老牌调研公司往常只用传统流程和方式,已经无法捕捉日益变化的行业趋势。另外,对于新的商业模式、新风向,他们相对来说敏感度不足。这样的报告给人的感觉是太笼统。(每个字都看得懂,放在一起不明白就是指这种报告)
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报告有参考性?
1.调研报告,在阅读之前先仔细看看样本数量、覆盖的人群、调研方式等(也就是第一页的解释,可以判断文章是否值得继续看。但很多人会略过这部分)。
2.趋势分析,知名度越高的新锐调研公司和咨询公司的报告大概率有价值。这样的公司有大量的高手和专家,见多识广,有方法有理论。不过这些公司的报告一般都比较难读,各种高大上的词堆在一起,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。
3.研究报告对市场洞察有用吗?
研究报告始终是拿来用的,那么,如何用起来?
我想除了开拓视野,学习知识之外,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报告洞察市场,了解对手,寻找和发掘潜在的机会。
每到年底的时候,每家公司都会向外看看,从市场空间、发展的趋势、竞争态势、潜在竞争对手等多个角度了解所在的行业。
再回到自身总结,发掘现状与机会之间的差距(注意不是现状与目标之前的差距)。唯有了解了机会在哪,才能有的放矢地投入资源,安排优先级,做战略规划。
当然,很多高手并不需要调研报告也能引领客户需求,比如乔布斯,他从来就反对做市场调查,认为客户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。不过,能有他那样敏感并对产品有极致追求的企业家少之又少。
一般来说,我们还是需要借助第三方的一些信息,再结合业务实践中的观察和客户的反馈来综合制定未来的计划,而不是拍脑袋下结论。
4.市场洞察怎么做?
战略规划中的市场洞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:环境分析、竞争对手分析、客户分析
1: 环境分析,基本上包括宏观方向、市场容量、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等。就像前文提到的,这些信息未必客观权威,需要与专家、客户、合作伙伴多方验证。
2:竞争对手分析,除了分析现有对手之外,一定要留意来自其他行业以及上下游的竞争对手。
现有对手的动态一般一线销售的报告更清晰准确。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需要从大量的报告中找出端倪,然后深挖。
另外,竞争对手的分析可以从产品、服务、市场营销、内部组织等多个角度全面展开。
3:客户分析,这里的客户不需要详细到每个客户(超级大客户除外),而是聚焦在客户所在的行业。深入的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通用痛点、场景需求、对现在供应商的评价等等..越详细越有利于做战略规划。
更加精准的客户分析还需要从客户画像、决策因素等多个角度深入的去研究。
市场洞察不是简单的读报告、写PPT就可以应付了事,更不是想到哪写到哪。往往需要从纷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,发现线索再不断的深入。同时,还需要大量的内部沟通、客户访谈,然后再结合报告,不断深入直到有了全盘的观点。
5.培养市场洞察能力
洞察能力是市场营销人需具备的高级能力,也是很多人说的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」。
但简单点来说,最基本的洞察就是从数据、信息中提炼出观点。
研究与分析是洞察的方法,强调套路与逻辑。但除此之外,洞察还需要长期的积累以及不断的训练。
高大上的商业洞察方法论不是我今天要说的,几个让自己更有洞察力的小习惯大家可以试试:
1: 看到报告前,先尝试判断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和有效性。方向错了,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结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