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之前的文章中,作者和大家聊过我**队的数量变化,例如从50年代到70年代,兵力总数一直在变化。今天,我们聊聊五六十年代的**数量变化,截止1956年,我国总计划分了13个**。说起**这个名称,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。那么,在五六十年代,一个**到底拥有多少兵力呢?今天,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。
首先,我们聊聊我国划分各个**的历史。1948年冬天,随着战争进入了大决战阶段,为了统筹指挥各个地区的部队,我国陆续建立6个大**,分别是:东北**、华北**、华东**、中南**、西南**、西北**。请注意,当时的6个大**,对应了同时期的6个地方局,例如西南局、西北局等等。在划分**的过程中,我国参照了苏联**的划分模式。苏联把**划分为4个等级,分别是大**、二级**、****和军分区。
截止1950年夏天,我国除了划分6个大**之外,还划分了18个二级**和25个****,基本上对应了各个省份和地区。二级**和****并不是上下级关系,而是重要程度不同,属于平等关系,都隶属于大**管理。这样的模式持续了5年多时间,时间进入了50年代中期,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,我国进入了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阶段。与此同时,我**队开始进入正规化建设阶段。当时,原有的**划分模式,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。
因为我国疆域辽阔,当时需要面临的任务很多。如果**面积太大,一个大**就需要面对好几个方面的问题。鉴于各方面的问题,1955年,我国对**进行了全面调整。全国6个大**,调整为12个**,分别是:沈阳**、北京**、济南**、南京**、广州**、武汉**、成都**、昆明**、兰州**、新疆**、*****、****。1956年,鉴于东南地区的实际作战需要,又建立了福州**。因此,截止1956年,我国总计划分了13个**。那么,当时各个**下辖了多少兵力呢?其实,这与当时的兵力变化、各**的实际任务,都有很大的区别。
每个**拥有多少兵力,主要看自己的位置和任务要求。例如位于第一线的**,肯定属于了大量的**部队,例如东南、西南等等。至于中部的几个**,主要承担支援和二线任务,驻扎的部队数量少一些,例如武汉、济南等等。随着大环境的变化,总兵力数量会进行很大的调整,各个**的兵力自然差距明显。1955年,我国的总兵力大约320多万人。随着任务要求的变化,1956年,我国进行了一轮裁军。截止1958年12月,全军总兵力下降到了240多万,几乎与后来90年代末期、21世纪初期的水平持平。
因为在这一阶段,除了东南方向之外,其他地区没有太大的问题。当时,由于总兵力只有240多万。13个**中,有的**位于前方,任务重要,一个**可能下辖了20多万兵力。有的**位于二线中部地区,一个**可能只下辖了10余万兵力。时间进入了60年代以后,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。首先,西南方向的问题突出,需要增加兵力配制。从60年代中期开始,北方的防御压力骤然增加。
为了统一指挥各方面的部队,60年代后期,*****和****被先后撤销。其中,****并入了成都**,*****则并入了北京**。因此,我国的**数量下降为11个,这样的模式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,很多朋友都很熟悉。60年代末期,由于情况逐步恶化(北方邻国屯兵百万压境),我国的总兵力数量开始迅速增加。截止70年代初期,我国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600万。
在我国历史上,总计有两个时期的兵力超过了600万,第一次是50年代初期,第二次是70年代初期。随着**数量的减少,与此同时,总兵力的大规模增加。当时的11个**中,即便是中部的几个**,一个**也部署了二三十万**。北方的几个**,一个**基本上都驻扎了几十万兵力。在影视剧《亮剑》中,李云龙的部队,最后驻扎在福州**。老战友